支原体污染清除剂的作用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能够通过常规滤器的小型原核生物。它们在细胞培养过程中是一个常见的污染源,且因其体积微小和缺乏细胞壁,传统的抗生素和过滤方法往往对其无效。支原体污染会对细胞的生理、生化特性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开发有效的支原体清除剂显得尤为重要。
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支原体DNA回旋酶的活性,进而抑制其DNA复制。DNA回旋酶是微生物DNA复制过程中的酶类,通过抑制这种酶,支原体清除剂能够有效地阻止支原体的增殖和传播。一些清除剂还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够同时清除细胞培养中的其他常见细菌。
支原体污染清除剂的特点
高效性:支原体清除剂能够在短时间内(通常为3-7天)有效地清除细胞内外的支原体污染。这一特点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细胞的正常生长状态。
低毒性:大多数支原体清除剂对细胞的毒性较低,可以在不影响细胞正常生长的情况下使用。这对于那些对细胞状态要求较高的实验尤为重要。
广谱性:除了支原体,许多清除剂还对常见的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具有清除作用。这意味着它们可以替代传统的双抗(青霉素和链霉素),提供更广泛的抗菌保护。
预防作用:一些支原体清除剂不仅能够清除现有的污染,还具有预防支原体再次污染的功能。这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清除剂来实现,能够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对细胞培养的影响。
无耐药性:支原体清除剂的活性成分通常是多肽类物质,这类物质不易导致支原体产生耐药性。相比之下,传统抗生素由于长期使用,容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支原体污染清除剂的使用方法
配制和稀释:根据所培养细胞的特性,将支原体清除试剂配制成相应的培养基。通常建议现配现用,以确保试剂的有效性。推荐的稀释比例为1:1000,即在10mL的培养基中加入10µL支原体清除剂。
细胞处理:弃掉旧的培养基,用PBS(磷酸盐缓冲液)将细胞清洗干净,然后加入含有支原体清除剂的新鲜培养基。每天更换一次含有清除剂的培养基,连续处理3天;或者每两天更换一次,连续处理5-6天。
后续维护:处理完毕后,加入新鲜培养基,并可添加支原体预防剂以防止再次污染。为了维持清除效果,后期可按照1:2000~1:5000的比例稀释后继续培养细胞。
检测和验证:处理15日后,可以使用支原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确认支原体是否已被清除。定期进行支原体检测也是防止再次污染的重要措施。
应用领域
支原体清除剂广泛应用于各种细胞培养实验中,特别是在那些对细胞状态要求较高的研究领域,如癌症研究、干细胞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等。它也适用于生产生物制品,如疫苗、单克隆抗体等,确保产品的纯净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