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细胞支原体污染的注意事项,一定要了解清楚

细胞支原体污染的注意事项,一定要了解清楚

更新时间:2025-09-23  |  点击率:79
细胞支原体污染的注意事项,一定要了解清楚
支原体是细胞培养中常见且隐蔽的污染物,其直径仅0.2-0.3μm,可穿透常规滤膜,且初期无明显肉眼特征(如培养液浑浊、pH骤变),易被忽视,但会导致细胞生长缓慢、形态异常、基因表达紊乱,甚至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可靠性。针对细胞支原体污染,需重点关注以下7个核心要点:  
一、污染前:预防是关键,从源头阻断风险  
严格把控“入口关”  
细胞来源需可靠:优先从正规细胞库(如ATCC、中国科学院细胞库)获取细胞,接收后第一时间进行支原体检测(不可依赖“外观判断”),确认阴性后再传代培养;  
试剂灭菌要干净:培养基、血清、胰酶等需经0.1μm滤膜过滤(普通0.22μm滤膜无法截留支原体),且避免反复冻融;PBS、培养液等开封后建议短期内使用,存放时密封避光,防止交叉污染。  
规范操作流程,减少人为污染  
实验前需对超净台进行30分钟以上紫外消毒,操作时戴无菌手套并频繁更换,避免手触碰到吸管、培养瓶瓶口等关键部位;  
不同细胞系操作时需更换移液器吸头、培养液,避免“共用耗材”导致交叉污染;若怀疑某细胞可能污染,需最后处理该细胞,且操作后单独消毒超净台。  
环境与耗材双重防护  
定期清洁培养箱:每周用70%乙醇擦拭培养箱内壁、隔板,每月更换培养箱内的水盘(加入含抗生素的无菌水,抑制支原体滋生);  
选用无支原体耗材:购买标注“无支原体认证”的培养瓶、离心管、吸头,避免使用反复清洗的玻璃耗材(易残留支原体)。  
二、污染中:及时检测+科学处理,避免扩散  
尽早精准检测,避免“隐性延误”  
推荐使用高灵敏度检测方法:常规PCR法(检测支原体特异性基因)、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核外是否有蓝色点状荧光)或商业化支原体检测试剂盒,建议每1-2周对培养细胞进行一次抽检,尤其是传代次数多、来源复杂的细胞;  
避免“经验判断误区”:若细胞出现生长速率下降、贴壁能力减弱、形态皱缩(如上皮细胞变梭形),即使培养液清澈,也需优先排查支原体,而非仅归因于“细胞状态差”。  
污染细胞处理:分类处置,防止扩散  
非关键细胞:直接丢弃(用含10%次氯酸钠的溶液浸泡培养瓶30分钟后再处理),避免试图“挽救”导致污染扩散;  
珍贵细胞:若需挽救,可采用支原体清除试剂(如支原体去除剂、抗生素组合,需注意选择对细胞毒性低的产品),处理后连续检测3代以上,确认支原体阴性且细胞形态、功能正常,方可恢复使用;期间需单独隔离培养,避免与其他细胞接触。  
三、污染后:复盘溯源+长期监控,杜绝复发  
追溯污染源头,针对性改进  
排查可能的污染途径:回顾近期操作(如是否使用过未经检测的血清、是否交叉使用过耗材)、环境(如培养箱是否曾维修、超净台是否有气流异常)、人员(如是否有新操作者加入),找到源头后及时调整(如更换血清批次、重新校准超净台);  
记录污染事件:详细记录污染细胞系、时间、检测结果、处理方式,建立“细胞污染档案”,便于后续追溯和预防。  
建立长期监控体系,形成闭环管理  
定期“全面筛查”:除单批细胞抽检外,每3个月对实验室所有在培养细胞进行一次支原体普查,同时检测培养箱环境、常用试剂(如血清留样),确保无“潜伏污染”;  
人员培训常态化:定期开展细胞培养规范培训,强调支原体污染的危害与防控细节(如滤膜选择、操作手势),避免因操作不规范导致反复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