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支原体污染:细胞实验中的“隐形破坏者”

支原体污染:细胞实验中的“隐形破坏者”

更新时间:2025-11-18  |  点击率:60

在细胞培养实验中,微生物污染一直是研究人员头疼的问题。支原体作为一种特殊的微生物,由于其体积微小、缺乏细胞壁,因此容易穿过常规过滤器,对细胞培养造成潜在威胁。本文将简要介绍支原体污染的危害,以提高大家对实验过程中污染防控的认识。

一、        支原体污染的来源 支原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通过空气、实验器材、操作者等途径进入细胞培养体系。由于其生长速度较慢,污染初期不易被察觉,往往导致隐蔽性传播。

 

二、支原体污染的危害

1.       细胞生长受阻:支原体污染会导致细胞生长速度减缓,甚至停滞,从而影响实验进度。

2.       细胞形态改变:污染细胞可能出现形态异常,如拉丝、圆缩等,影响实验观察。

3.       代谢紊乱:支原体污染可导致细胞代谢途径改变,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       实验数据失真:污染细胞可能导致实验数据出现偏差,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5.       交叉污染:支原体可在细胞培养体系中传播,导致其他细胞株也受到污染。

 

三、支原体污染的检测与防控

1.       定期检测:采用PCR、荧光染色等方法,对细胞培养物进行定期检测,以便及时发现污染。

2.       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实验人员无菌操作技能培训,降低污染风险。

3.       使用过滤膜:选用孔径更小的过滤膜,以阻止支原体进入培养体系。

4.       清洁与消毒:保持实验室环境整洁,定期对实验器材进行消毒。

5.       分装保存:将细胞培养物分装保存,减少重复冻融,降低污染机会。

支原体污染对细胞实验的危害不容忽视。只有加强防控意识,严格执行实验操作规程,才能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对支原体污染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在日常实验中做好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