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细胞支原体污染:多重因素交织的“隐形危机”

细胞支原体污染:多重因素交织的“隐形危机”

更新时间:2025-08-26  |  点击率:5
细胞支原体污染:多重因素交织的“隐形危机”  
细胞支原体污染核心的影响因素解析  
细胞支原体污染是细胞培养中的常见难题,其发生与传播受多重因素影响,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1.操作与人为因素  
无菌操作疏漏  
未规范使用生物安全柜、未佩戴手套/口罩,或操作时频繁走动导致气流扰动,增加支原体悬浮颗粒吸入风险。  
案例:某实验室因未及时更换培养箱水盘,导致支原体通过气溶胶传播至多个细胞系。  
交叉污染风险  
共用培养基、移液器或细胞培养瓶,未消毒实验器具(如酸浸泡不足或高压灭菌不完全)。  
数据:交叉污染是支原体污染的首要原因,占比超60%。  
细胞来源隐患  
引入未检测的污染细胞系,或使用未经验证的血清、培养基。  
案例:某研究团队因使用第三方提供的污染细胞,导致整个实验室的细胞系集体“沦陷”。  
2.环境与设备因素  
培养环境失控  
培养箱湿度过高(>80%)或温度波动(±1℃以上),促进支原体繁殖;CO₂浓度异常(如>6%)影响细胞代谢,降低抵抗力。  
数据:支原体在37℃、5%CO₂、95%湿度环境下繁殖速度最快。  
设备清洁不足  
生物安全柜滤膜未定期更换(建议每6-12个月更换),或培养箱内壁、水盘未定期清洁消毒(推荐使用70%乙醇或含氯消毒剂)。  
案例:某实验室因培养箱水盘长期未清洁,滋生支原体并扩散至全部细胞。  
气溶胶传播  
离心、振荡或开盖操作时产生气溶胶,支原体可悬浮于空气中数小时,通过气流扩散至其他培养区域。  
防护建议: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离心后静置5分钟再开盖。  
3.试剂与耗材因素  
血清质量风险  
使用未灭活支原体或支原体检测阴性的血清(如胎牛血清需通过PCR或培养法检测)。  
数据:劣质血清是支原体污染的第二大来源,占比约25%。  
培养基污染  
培养基配制过程中未过滤除菌(如使用0.22μm滤膜),或储存条件不当(如4℃超过1个月)。  
案例:某团队因自行配制培养基未严格无菌操作,导致支原体污染率飙升至40%。  
耗材交叉使用  
重复使用培养瓶、移液管或离心管,或未区分清洁区与污染区(如将污染细胞的处理工具用于健康细胞)。  
规范:一次性耗材严禁重复使用,实验器具需专用并标记。  
4.细胞自身因素  
细胞类型易感性  
贴壁细胞比悬浮细胞更易感染支原体,因贴壁生长增加接触污染源的机会。  
数据:贴壁细胞的支原体污染率是悬浮细胞的2-3倍。  
细胞状态脆弱性  
细胞密度过高(>90%汇合度)或传代次数过多(>30代),导致代谢废物积累、抵抗力下降。  
案例:某团队因细胞过度传代,支原体污染后细胞死亡率高达80%。  
缺乏抗生素保护  
未在培养基中添加支原体抑制抗生素,或抗生素浓度不足(如庆大霉素需50μg/mL)。  
争议: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掩盖污染症状,但短期可降低污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