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细胞支原体污染日常动态的检测与监控

细胞支原体污染日常动态的检测与监控

更新时间:2025-11-19  |  点击率:29
细胞支原体污染日常动态的检测与监控
个人卫生与环境管理  
操作防护:实验人员需穿戴专用防护服、手套及N95口罩,接触细胞前后用75%乙醇或含氯消毒剂消毒双手;避免用手直接触摸口鼻眼黏膜,减少飞沫传播风险。  
环境清洁:每日对生物安全柜台面、门把手等高频接触表面用0.1%新洁尔灭或紫外线照射30分钟消毒;每周清洁CO₂培养箱(含紫外线照射),废弃培养基需121℃高压灭菌15分钟。  
通风与隔离:实验室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新传入细胞株须在独立隔离舱培养2周,经PCR或荧光染色(DAPI/Hoechst)确认无支原体后方可转入主实验室。  
操作规范与试剂控制  
试剂筛选:选用经γ射线灭菌、支原体检测合格的胎牛血清及培养基,避免使用污染的试剂;培养基需过滤除菌(0.1μm滤膜),水浴锅和培养箱水源中可添加消毒试剂(如次氯酸钠)。  
无菌操作:细胞传代、换液时在层流生物安全柜内完成,避免交叉污染;禁止将抗生素作为常规添加剂,防止耐药性产生。  
细胞支原体污染日常动态的检测与监控  
检测技术:每月对连续传代细胞进行PCR检测(靶向16SrRNA基因),配合MycoAlert发光法(30分钟出结果)或荧光原位杂交(FISH)定位胞内支原体;培养基抽样检测可早期发现“隐形异常”(如pH异常稳定、细胞生长速率下降)。  
监测流程:建立主细胞库和工作细胞库,液氮冻存无污染原始株;污染细胞需隔离治疗,治愈后需连续3轮检测(间隔1周)确认无复发。  
污染处理与清除  
抗生素疗法:采用BM-Cyclin(泰妙菌素+米诺环素)或Plasmocin(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组合方案,治疗周期3周,82%-100%;严重污染时可联合0.1μm超滤或42℃热处理(注意细胞活性影响)。  
物理清除:紫外线(90μW/cm²照射30分钟)破坏支原体DNA,或采用巨噬细胞共培养吞噬游离支原体;污染器皿需高压灭菌或80℃干热处理2小时。  
健康管理与长期维护  
免疫力提升:均衡饮食(富含维生素C、锌、硒),规律作息(7-8小时睡眠),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免疫功能低下者可接种流感疫苗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  
应急预案:发现污染后立即隔离污染区,追溯污染源并全面消杀;污染细胞建议废弃并重新培养,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