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治疗血清的保存和活性维护指南
1.温度分级精准管理
长期保存:需储存于-20℃至-80℃低温环境,优先选择-70℃超低温冰箱以大化活性保留,保存期限可达数年。血清结冰体积膨胀约10%,分装时须预留10%空间(如50mL管装45mL),避免冻裂污染。
短期使用:4℃冷藏不超过1个月,超期易激活补体系统,导致免疫细胞(如T细胞、巨噬细胞)非特异性凋亡。
2.分装与解冻规范操作
分装策略:按单次用量分装为10-50mL小份,标注“批次+日期+温度”,避免反复冻融(超过3次活性下降25%以上)。
解冻步骤:采用三步法——从-20℃/-80℃转至4℃溶解1天,再移至室温或37℃水浴轻摇至溶解,严禁直接高温解冻以防蛋白质凝集沉淀。
热灭活慎用:仅在明确需要灭活补体时(如免疫实验)进行56℃/30分钟处理,否则易导致沉淀物增多,影响血清质量。
3.无菌操作与污染防控
环境与设备:操作前需对超净台、离心机、分装机进行紫外线/化学消毒,空气过滤系统持续运行。操作人员须穿戴无菌手套、口罩、防护服,避免气溶胶污染。
物料管理:血清原料需验证无菌证明,分装容器(如无菌离心管)须耐低温且预消毒。解冻后若出现絮状沉淀(如脂蛋白变性),可离心(3000rpm/5分钟)去除,不影响活性则无需弃用。
4.质量控制与监测
外观检查:定期观察血清颜色、透明度,若出现浑浊、沉淀或异味,需立即停止使用并追溯原因。
活性验证:通过细胞培养实验(如神经元贴壁率、增殖曲线)验证血清支持能力,确保与标准批次无显著差异。
记录追溯:建立电子档案,记录保存温度、解冻时间、操作人员及环境监测数据,符合21CFRPart11电子记录要求。
5.特殊场景处理
含药血清:如中药药理实验中含药血清,需经56℃灭活、0.22μm滤膜除菌后分装,避免药物与血清成分相互作用。
胎牛血清:通常不推荐热灭活,因其可能破坏生长因子活性,影响细胞增殖效率。
